人是会变的。
记得高中时和一个同学在食堂吃饭,不知道是怎么说起了未来,我说大学毕业后就回到这个城市,在25岁前结婚生子、成家立业,我要肩负起照顾父母的责任!
大三时的寒假,和在北京读书的朋友聊天,她说她毕业后想要在北京做点什么,问我如果做的话是否愿意帮忙,我犹豫地说不太确定啊,又说我很乐意,但是我有我的责任。她也表示理解。
在十几岁二十岁的时候,我都比较坚定地认为自己未来就是想要回老家、做一份工作直到退休或死亡。我父母比大部分同学的父母都要年长几岁,虽然他们身体都健康,但我总是很担忧和忧愁。
也不知道是啥时开始逐渐想法变了,本科毕业后我没有像以前想的立刻就业、而是选了读研,读研后也没有像以前想的那样找一份“稳定”的工作,而是辗转在不同的行业企业岗位中,一回首发现自己早已过了高中想象的25岁。
初三时曾经在小本本上写我的人生规划,例如22岁干啥干啥,23岁又干啥干啥,我只写到了28岁——不是只规划活到28岁啊,我那时想的是,28岁我就财富自由了,后面的人生就随心所欲吧!
但很可惜!我已经过了28岁了,离财富自由还是遥遥无期。
之前也和别人讨论过,现在的生活是你10年前想要的生活吗?现在的你是10年前想要成为的那种人吗?对于我来说,都不是。但是,“我也不想成为10年前想要成为的那种人了”,我这么说。
对很多东西都充满了疑虑。我想要以前渴望的确定的生活吗?我不知道。
第一份工作要离职时,招我进来的领导找我到公司楼下的商场聊天,他问我以后什么打算呢,走了后未来怎么规划呢,总得想想以后嘛;我说不太确定啊,但路子很多嘛,可以继续工作,可以考公也可以读博呀。他笑了,说很多路,其实就是什么路也没有。
那时我有点不忿,但后面很多次回想,不得不承认确实是这样。
我很喜欢模糊性,喜欢“我有很多选择”的感觉,喜欢“广阔天地 大有作为”,喜欢幻想各种各样的可能。
但这种不确定性之所以美好,是因为人不会在幻想里遭遇挫折和失败,可以尽情想象我成功的样子。一旦“确定”、一旦“前行”,就不得不付出努力,不得不面对付出努力后还发现此路不通的沮丧。
不知道其他拖延症是不是这样,但我很多时候就是想要保留这样的幻想而最后什么都没有做。诶是谁说的“快速失败”来着,我倒是一直奉为圭臬,只是我自己,哎。
前年去沈阳和通过百度贴吧认识了很多年的网友姐姐见面,那时我申博失败,和她说正在愁接下来干什么,这份工作本来只是想过渡一下的,要不要继续申请,还是找其他工作,企业就业也不容易,考编也不容易,而且万一考上了那干一辈子也有点害怕。
她在沈阳当公务员,和我说以前她也这么想的,从办公室看出去想我就这样一辈子了吗,但现在的想法是太好了我就想要这样一辈子。
一辈子。我看到这类词就很惶恐。
甚至让我对“我想要一辈子都……”来造句,我都不知道应该填什么词。
再说回文首的两位同学吧,第一位毕业后回到我们那个城市,这两年结婚了。第二位在大学毕业后也继续在北京读研读博,她在本科毕业时结了婚、博士前期有了个女儿,现在即将博后出站。——这么写下来才发现他们都是有蛮“确定”的未来的。
人近中年,似乎大家都“安定”下来了。我却好像没什么成长,还天天搁这儿开始幻想时间。
写着写着好像又离题了,不管了,既然这样了那我继续虔诚许愿世界末日快点到来!这是我喜欢的唯一一种确定的未来的形式!